【闻思修】“根本上师”的误区
何谓“根本上师”?所谓“根本”就是最重要的意思。现前在汉地,有些信众对“根本上师”还有着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例如很多人会问,所谓根本上师是否有数量的规定?应该具有多少位根本上师才如法?有些说只能有一位根本上师,也有的说可以有多位上师作为根本上师,那根本上师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
所谓“根本上师”从字面上面理解,即众多导师当中,对你而言恩德最重的这位导师,就叫做根本上师。如果只有一位导师对你的恩德是最大的,那么他就是你最根本的上师。如果对你而言,有多位导师都同等重要,那么这几位导师都可以作为你的根本上师。因为根本上师的根本之处不在于数量之中,而是树立在对于自己的恩德之上。
如今在汉地,很多信众由于不懂得这些理趣的原因,因此就会出现许多奇怪的现象。例如有些信众说,由于初次谒见藏传佛教导师的时候并不懂这些道理,也不知道“根本”与“不根本”的区别,因此当这位导师说原意做弟子最根本的上师之时,弟子感到很开心,但这位导师又说,作为弟子,以后只能有他这一位根本上师,也就是说,再也不能去寻求第二位根本上师。当时弟子可能很欢喜地答应了下来,但久而久之,内心又开始产生烦恼了。
我想,这也是很正常的。初次与陌生导师见面的时候,人人都会有一种新鲜感。尤其现在很多导师们手中都会拿着一张不大不小的名片,名片上写着自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或者阿弥陀佛的化身乃至释迦牟尼佛的化身等等。当我们发现自己居然能寻求到这么殊胜化身的时候,内心非常开心,还有什么不悦意的地方呢?没有了,此时别说是让他做自己的根本上师,就是根本之中的根本,自己也愿意跟随这位导师。
但过两天,恐怕我们的内心就不是这样想了,那时我们的心中又会产生很多烦恼。因为之前导师已经说过,他是自己最根本的导师,自己也已经承认他是自己的根本上师,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对这位导师已经没有了初次见面时的信心和热情,现在如果不承认他是自己根本上师的话,从情谊的角度来说,似乎说不过去,好像自己有点出尔反尔的感觉,此时内心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这样的现象还是非常多的,但这都是由于不懂得其中的理趣所致,因为根本上师并不是这么树立的。正如之前所述,所谓的根本上师是从自己获得恩德的角度当中来树立的。
要记住,当很多导师都在为你传讲不同的教法之时,其中有一位导师为你传讲的法是最多、最深奥的,并且从你内心的角度而言,你从这位导师的传法当中所获得利益最多,那么这位导师就自然形成你最根本的上师。
例如乞丐是吃百家饭的,当一个乞丐四处去乞食时,那么谁是他最根本的施主呢?即便有一个人说自己愿意当他的根本施主,但仅仅口头的承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最终还是要观待这个乞丐所乞讨的食物当中谁给的最多,谁给的最好吃,那一位施主才是他的根本的施主。
因此我们在寻求根本上师的时候,也同样这样一个道理,只有令自心改变最大的一位上师才能安立为根本上师,而不是在于上师与弟子的口头承诺之上。当然根本上师可以不止一位,如果对你而言,有多位上师都有这样的恩德,你也可以将他们都安立为自己的根本上师。
如是讲解的目的就是告诫大家,根本上师并不是一种口中的承诺,而是从自己所获利益的角度当中来树立为根本。如同我们天天都说:“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为什么我们要将喇嘛仁波切树立为根本上师呢?因为从我们内心的角度当中而言,我们所得到的一切都来自于这位导师,所以他是我们一切导师当中最根本的导师。这些道理都非常重要,我们要铭记心中并学会如理辨析为妙。
作者:普巴扎西仁波切